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通知


(资料图)

关注河北中医药

中医大事早知道

一个实用与格调兼修的公众号 根据近期新冠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征、病程进展及临床表现,其感染主要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引起,国内外证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肺部致病力明显减弱,临床表现已由肺炎为主 衍变 为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合我省地域特点和临床实践,认为本病仍属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外感浊毒疫疠之邪,治疗以“化浊解毒”为基本大法,预防以“静心气、扶正气、避浊气(毒)”为基本原则。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结合我省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实际,制定《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如下。中医药人员应强化预判意识,注重提前识别有发展成为重症、危重症高危因素的患者,推动中医药治疗关口前移、早期治疗、截断病程。治疗过程中要依据不同阶段邪正盛衰精准辩证,随证易方,及时施治。 一、清肺排毒汤适用于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基础方剂: 麻黄9g炙甘草6g 杏仁9g 生石膏15~30g(先煎) 桂枝9g 泽泻9g 猪苓9g 白术9g 茯苓15g 柴胡16g 黄芩6g 姜半夏9g 生姜9g 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 细辛6g 山药12g 枳实6g 陈皮6g 藿香9g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餐后40分钟服用,3日为1个疗程。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用量小,发热或壮热则加大生石膏用量。 二、临床分型辨证(一)轻型 1.浊毒袭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不发热,肢体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咽干不适,舌质淡,苔薄白或黄,脉浮。 推荐处方:葛根汤合麻杏薏甘汤加减 葛根20g 麻黄6g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2g 炒苦杏仁12g 薏苡仁30g 麸炒苍术10g 广藿香15g 升 麻9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4次口服,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以医嘱为准)。 2.浊毒化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咽干,肌肉酸痛,头痛,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脉浮微洪。 推荐处方:柴葛解肌汤加减 柴胡9g 葛根15g 甘草9g 黄芩12g 羌活10g 白芷9g 白芍12g 桔梗12g 生姜15g 大枣12g 石膏20g(先煎) 藿香12 厚朴9g 升麻9g 银花12g 轻型针灸治疗推荐腧穴:合谷、后溪、阴陵泉、太溪、肺俞、脾俞、曲池。针刺方法:每次选择3个穴位,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以下针刺方法相同。 (二)中型 1.浊毒郁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恶风寒,周身酸痛,咽干咽痛或憋闷、腹胀便秘。舌红或暗,舌胖,苔腻,脉滑数或弦滑。 推荐处方:宣肺败毒方 麻黄6g 炒苦杏仁15g 生石膏 30g(先煎) 薏苡仁30g 苍术10g 广藿香15g 青蒿12g 虎杖20g 芦根30g 马鞭草30g 葶苈子15g 化橘红15g 甘草10g 2.寒湿阻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身热不扬,或不热,干咳,少痰,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 推荐处方:寒湿疫方 麻黄6g 炒苦杏仁9g 羌活15g 葶苈子15g 绵马贯众9g 地龙15g 徐长卿15g 广藿香15g 佩兰9g 苍术15g 茯苓45g 白术30g 焦麦芽9g 焦山楂9g 焦神曲9g 厚朴15g 焦槟榔9g 草果9g 生姜15g 3.湿热郁滞证 临床表现:发热,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咽干咽痛,口干不欲多饮,或咳嗽痰少,或伴有胸闷脘痞,或见呕恶纳呆,便溏或大便粘滞不爽,舌红略胖,苔黄腻,脉滑数或濡。 推荐处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白豆蔻12g 藿香15g 滑石20g(包煎) 通草6g 石菖蒲15g 厚朴10g 黄芩10g 连翘15g 浙贝母15g 射干12g 薄荷9g(后下) 升麻12g 芦根30g 冬瓜仁20g 薏苡仁30g 中型针灸治疗推荐腧穴:内关、孔最、曲池、气海、阴陵泉、中脘。 轻型、中型推荐中成药 1.症见发热、恶风寒、肌肉酸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舌苔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软胶囊、丸、水、口服液等)、清肺排毒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荆防颗粒、荆防败毒颗粒、清肺排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胶囊、软胶囊)、散寒化湿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胶囊)、正柴胡饮颗粒、复方香薷水、九味羌活丸(颗粒)等。 2.症见发热、肌肉酸痛、咽痛、乏力、或咳嗽,舌苔黄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清开灵软胶囊(颗粒)、清热解毒口服液(软胶囊)、热炎宁合剂、芩香清解口服液、蓝芩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小柴胡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等。 3.症见咳嗽明显者,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药,如连花清咳片、清咳平喘颗粒、急支糖浆、咳速停糖浆、通宣理肺丸(颗粒、口服液)、百蕊颗粒、杏苏止咳颗粒、杏贝止咳颗粒。痰黄稠不易咳出者,加服复方鲜竹沥液、鲜竹沥水等。 4.呕吐、腹泻明显,伴乏力、胃肠不适者,宜加服具有化湿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软胶囊(丸、水、口服液)、复方香薷水等。伴便秘便干者,可加服防风通圣丸(颗粒)。 5.咽喉疼痛明显、声音嘶哑者,可加服具有清热利咽解毒的中成药,如六神丸(胶囊)、利咽解毒颗粒、黄氏响声丸、六灵解毒丸、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复方双花口服液、银黄含化片等。 特别提示:中药对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出现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效果,服用汤药者一般可不再加服中成药;中成药可选择一种服用,或者选择两种联合用药,但不宜同时(4小时内)服用两种以上。发热、肌肉酸痛者,服药后应多喝热水或热米粥等汤类,覆被取汗,以保持全身微汗出为宜,直至症状解除或基本解除。 (三)重型 1.浊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气喘促,胸闷,咳嗽,痰黄黏少,或痰中带血,喘憋,口干苦黏,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推荐处方:化湿败毒方 麻黄6g 炒苦杏仁9g 生石膏15g(先煎) 甘草3g 广藿香10g 厚朴10g 苍术15g 草果10g 法半夏9g 茯苓15g 生大黄5g(后下) 黄芪10g 葶苈子10g 赤芍10g 服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次100ml~200ml,一日2~4次,口服或鼻饲。 针灸治疗推荐穴位:大椎、肺俞、脾俞、太溪、列缺、太冲。 2.阳衰毒盛证 临床表现:表情淡漠,或嗜睡,胸闷气促,面白乏力,四肢发凉,呕恶纳差,大便溏薄,舌淡,苔少或白苔,脉沉细或弱。 推荐处方:扶正解毒方 淡附片10g 干姜15g 炙甘草20g 金银花10g 皂角刺10g 黄芪20g 广藿香10g 陈皮9g 服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次100ml~200ml,每日2~4次,口服或鼻饲。 重型针灸治疗推荐穴位:大椎、肺俞、脾俞、太溪、列缺、太冲。 (四)危重型 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则气喘,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处方:人参15g 黑附片10g(先煎) 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针灸治疗推荐腧穴:太溪、膻中、关元、百会、足三里、素髎。 重型、危重型推荐中成药: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重型、危重型随症用药方法: 高热者,可使用安宫牛黄丸,每次0.5丸,每日2~4次。 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胃肠功能障碍)者,可加大承气汤(生大黄30g、芒硝30g、厚朴15g、枳实20g)灌肠,或单用生大黄(饮片或粉)5~30g煎服或冲服,每日2~4次,以每日解1~3次软便为度。 腹泻,甚至水样便者,可加霍香正气胶囊(软胶囊、丸、水、口服液)。 胸闷、气喘(呼吸窘迫)者,可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五苓散加味(全瓜蒌30g、薤白15g、法半夏15g、茯苓30g、猪苓30g、泽泻30g、桂枝10g、白术20g、葶苈子15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 昏迷、昏睡等意识障碍者,可加用苏合香丸口服或溶水鼻饲,每次1丸,每日1~2次。 疲倦、气短、乏力、自汗、纳差较重者,可加西洋参、生晒参或红参15~30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 面白、恶风、肢冷较重者,可加淡附片10g、干姜15g、红参15~30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口唇干燥、舌干红无苔者,可加西洋参20~30g、麦冬15g、玄参15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 大汗淋漓、四肢冰冷(休克)者,可在内闭外脱证推荐处方基础上,加大黑附片用量至30g或以上(先前2小时以上),加用干姜20g、红参30g、黄芪30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 颜面、四肢浮肿(心功能不全)者,可在内闭外脱证推荐处方基础上,加五苓散加味(茯苓30g、猪苓30g、泽泻30g、桂枝10g、白术20g、大腹皮30g、青皮10g、葶苈子15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 (五)恢复期 1.通用方药 临床多表现为倦怠乏力,短气汗出,纳呆痞满,大便不爽,舌淡体胖,苔白。 推荐处方:六君子汤加减 法半夏9g 陈皮10g 太子参15g 炙黄芪30g 炒白术10g 茯苓15g 广藿香10g 砂仁6g(后下) 甘草6g 2.咳嗽症状为主:余邪恋肺 临床表现:咽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干咳无痰,或微有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缓。 推荐处方: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9g 炒杏仁9g 甘草9g 桔梗12g 陈皮12g 百部12g 白前12g 蜜紫菀12g 荆芥9g 防风10g茯苓15g 桑白皮12g 浙贝母12g 3.心悸症状为主: 气阴不足 临床表现:惊悸怔忡,头晕短气,倦怠乏力,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或结、代。 推荐处方: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g 人参6g 生地黄12g桂枝12g 阿胶6g(烊化) 麦冬12g 生龙骨20g(先煎) 生牡蛎20g(先煎) 4.失眠症状为主: 肝郁脾虚 临床表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烦易怒,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弦细 推荐处方:逍遥散加减 柴胡12g 炙甘草12g 当归12g 茯苓20g 白芍12g 白术12g 酸枣仁15g 佛手12g 5.头晕症状为主:湿浊上蒙 临床表现:头重昏蒙,善忘,胸闷,食少多寐,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推荐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益气聪明汤加减 清半夏9g 白术12g 天麻15g 黄芪15g 赤芍12g 黄柏6g 升麻6g 葛根15g 蔓荆子15g 炙甘草12g 6.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炎症吸收缓慢或肺间质纤维化:痰瘀阻络,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咳嗽反复发作、痰粘咳出不利、气短、气喘、胸闷、乏力、纳差、肺CT有局限网格影或纤维索条影。舌暗体胖,舌下脉络瘀阻,脉弦细。 推荐处方:血府逐瘀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桃仁12g 赤芍12g 桔梗15g 枳壳9g 当归12g芦根20g 冬瓜子15g 薏苡仁20g 太子参15g 炒白术12g 陈皮12g 茯苓15g 红景天15g 皂角刺10g 浙贝母15g 夏枯草12g 7.嗅觉减退为主:余邪闭窍 临床表现:嗅觉减退,鼻塞,胸闷气短,舌淡红,脉细。 推荐处方:辛夷散加减 辛夷6g 薄荷9g(后下) 藁本9g 白芷6g 升麻9g 川芎12g 通草9g 防风10g 藿香12g 炙甘草10g 8.味觉减退为主:脾虚湿阻 临床表现:味觉减退,乏力倦怠,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滑。 推荐处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陈皮12g 苍术12g 姜半夏9g藿香12g 佩兰12g厚朴9g 茯苓20g 石菖蒲15g 郁金12g 生姜15g 9.推荐中成药 恢复期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选择或加用不同中成药。 (1)症见咳嗽者,可服用连花清咳片、苏黄止咳胶囊、通宣理肺丸(颗粒、口服药)、百蕊颗粒、固本咳喘颗粒; (2)伴乏力、气短、心慌、出虚汗者,宜加服具有补气健脾、益肺调血功效的中成药,如玉屏风颗粒、金水宝片(胶囊)、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养心氏、补中益气丸、生脉饮(颗粒、片)、补肺活血胶囊、百令胶囊等; (3)伴有食欲不振、饮食无味者,可加服香砂六君丸; (4)伴有失眠、焦虑者,可加服具有舒肝安神功效的中成药,如逍遥丸、乌灵胶囊、百乐眠胶囊、舒肝解郁胶囊等; (5)伴有鼻塞、嗅觉异常者,可加服具有宣肺通窍功效的中成药,如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10.恢复期针灸疗法 推荐穴位:足三里、百会、太溪、太渊、曲池、膏肓、肺俞、膈俞、阴陵泉、关元等。 针刺方法:选以上穴位,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艾灸或隔物灸贴取穴:大椎、肺俞、脾俞、孔最,每次40分钟,每日1次。 11.恢复期其他疗法 (1)经穴推拿 穴位按摩:太渊、膻中、中府、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 经络推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等。 (2)耳穴压豆 常用耳穴:支气管、肺、内分泌、神门、枕、脾、胃、大肠、交感等。 (3)刮痧 取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 (4)拔罐 背腧穴为主,夹脊、大椎、肺俞、膈俞、脾俞、肾俞等。 (5)传统功法 ①八段锦 练习时间10~15分钟左右,建议每日1~2次,按照个人体质状况,以能承受为宜。 ②太极拳。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③呼吸六字诀。“嘘(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依次每个字6秒,反复6遍,腹式呼吸方式,建议每天1~2组,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调整当天运动方式及总量。 三、儿童中医药治疗儿童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核心病机与成人基本一致,应结合儿童临床证候和生理病理特点辨证论治。 (一)轻型、中型 1.风寒袭表型 主要症状:恶寒,高热,周身疼痛,轻咳或不咳,无痰,鼻塞,无口干、口苦,不思饮食,二便可,咽不红或稍红,扁桃体肿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鲜红。 推荐处方:麻黄汤加味 炙麻黄6g 桂枝6g 杏仁8g 甘草6g 焦三仙各10g 加减:高热加柴胡、羌活、葛根;咳嗽加前胡、桔梗;鼻塞加辛夷、葛根;疼痛剧烈加羌活、独活、鸡血藤等。 用法:水煎煮或配方颗粒剂开水冲,每日1付,早晚分两次服用。根据不同年龄调整剂量:1~3岁1/3剂量,3~6岁1/2剂量,6岁以上原方剂量。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 2.外寒里热型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轻咳,咽痛,口干,口苦,喜饮凉水,纳少,小便稍黄,大便偏干。咽红,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深红。 推荐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g 杏仁8g 石膏15g 甘草6g 升麻15g 当归10g 焦三仙各10g 加减:咽痛明显加玄参、桔梗;咳嗽较多加桑白皮、前胡;舌苔黄腻加薏苡仁,滑石等。 3.湿热内蕴型 主要症状:多下午发热,热势不高,反复发作,咳嗽,黄痰,咽痛,口苦口黏,不喜饮水,胸脘不适,纳少,小便黄,大便黏腻,咽红,扁桃体肿大,舌红苔黄厚或黄厚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推荐处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蔻仁10g 藿香8g 滑石10g 石菖蒲10g 黄芩10g连翘12g 浙贝10g 射干10g 薄荷8g 芦根15g 冬瓜子15g 升麻15g 薏 苡仁15g 焦三仙各10g 加减:咳嗽、痰多加杏仁、瓜蒌;热势缠绵加柴胡、青蒿;二便不爽加白茅根等。 4.轻型、中型推荐中成药: (1)持续高热不退、神昏谵妄,有重症倾向的,可酌情加用安宫牛黄丸,婴幼儿每次 1/6 丸,3~6岁儿童每次1/4丸,7~14岁每次 1/3~1/2丸,每日1~2次,溶入5ml温水中口服或鼻饲。 (2)伴腹泻、呕吐者,加用藿香正气口服液(5岁以下按说明书减量服用,5岁以上参照成人)或霍香正气胶囊(软胶囊、丸)(5岁以上选用)。 (3)大便干者,可选用小儿七珍丹。 (4)其他具有疏风解表、化湿解毒、止咳化痰功效类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羚珠散、小儿感冒舒颗粒、杏苏止咳颗粒、杏贝止咳颗粒、小儿热咳口服液、金振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药等,均可酌情选用。 5.外治法 小儿推拿疗法:开天门50~100次,推坎宫50~100次,按揉太阳50~100次,拿风池5次,清天河水200次,清肺经100次,推膀胱经每侧30遍,推脊50遍。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证属风热湿毒证者,加清肺经100次,推三关40次,退六腑120次;证属风寒湿毒证者,加推三关90次,退六腑30次。 刮痧疗法:取前颈、胸部、背部,先涂抹刮痧油,刮拭5~10分钟,以操作部位发红出痧为宜。 放血疗法:咽痛者,取少商穴,局部消毒后三棱针点刺出血;高热不退者,取耳尖穴或十宣穴,局部消毒后三棱针浅刺放血。 穴位贴敷:鼻塞者,选取中药防风、荆芥、连翘、金银花、鹅不食草各等份,共研为细末,生姜汁调制成干湿适中的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3cm、厚度为0.5cm的药饼,贴敷于大椎穴、肺俞穴。 拔罐疗法:咳嗽有痰者选取天突穴、膻中穴,大椎穴、肺腧穴、阿是穴等留罐5分钟后再取下。 (二)重型、危重型 参照上述重型、危重型方案,在辨证基础上,突出通腑泄热解毒、镇惊开窍及扶助正气之法,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独参汤等进行加减治疗。 四、预防(一)中药饮片 1.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人群预防方 藿香12g 金银花12g 连翘12g 麦冬12g 芦根12g 升麻9g 防风9g 黄芪15g 生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可连续服用5~7天。 2.普通成人预防方 藿香6g 麦冬6g 升麻6g 防风6g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3.防疫晨膳方 生姜3片 红枣7个 罗汉果1个 生薏仁30g 芡 实30g 每日晨起水煮后服用。连服7天。 4.老年体虚易感冒者 黄芪10g 防风6g 佩兰6g 金银花6g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5.儿童预防方 太子参5g 防风3g 金银花3g 炒山楂3g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6.推荐中成药:成年人,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每次2~4粒(半袋~1袋),每天3次;儿童10周岁以下,连花清瘟颗粒每次1/3~1/2袋,每天3次;清开灵软胶囊,一次1~2粒,一日3次;10周岁以上儿童,用量同成人。连续服用7~10天。 (二)穴位保健按摩 1.足三里穴 功效: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健脾化浊,扶正祛邪的作用。 定位方法: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 按摩方法:找准穴位后,用拇指或中指适度用力按揉、按压,以出现明显的酸痛、酸胀感觉为宜。每次按揉5分钟,每日多次。 2.曲池穴 功效:通里达表,外可清热,内可泻火,是表里双清之要穴。 定位方法:曲池在手肘处,将肘关节弯曲90度,肘横纹向外靠近肘尖的部位即是。 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相互按揉、按压穴位5分钟,按压力度同样以感觉酸痛为宜,每日多次。 (三)居家防护建议 1.静心气 (1)保持精神内守,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勿躁勿虑勿恐慌。 (2)积极联想。主动去联想一些积极、放松的场景,以利改善心态。 (3)放松训练。利用意念依次对手部、上肢、头部、下肢、双脚等各部位进行放松,最后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 (4)正确释怀。通过写日记、亲朋间的有效沟通,或者寻求专业人士帮助等途径和方式,宣泄不良情绪。 2.扶正气 (1)饮食宜清淡、规律,营养搭配均衡,多饮水,多食用水果、蔬菜及牛奶、鸡蛋等。 (2)作息应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3)适当多喝水;少食油腻、煎炸、烧烤、辛辣食物;不宜过多进食生冷寒凉的水果。 (4)适当锻炼身体,避免过度疲劳。推荐普遍采用八段锦、养生桩、太极拳、六字诀等,每天进行练习。 3.避浊气(毒) (1)勤通风,戴口罩,注意手卫生,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保持居室卫生清洁、空气流通,以切断传染源。 (2)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保持生活、工作场所干净、整洁。 (3)香囊参考处方:藿香、佩兰、金银花、桑叶、菊花、薄荷、冰片等份。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装于布袋中,挂于室内,或随身佩戴。孕妇及有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者不建议使用。 (四)注意事项 使用上述药物和方法期间,如有不适感觉,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咨询医师。 来源: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处

关注河北中医药,中医大事早知道

投稿邮箱:hbzyywx@hebwst.gov.cn

标签: 临床表现 针灸治疗 炒苦杏仁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