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走亲戚

泥土就是乡土的魅力,就会让游子安心,走亲戚还会延续,无论城乡。

过了正月,新年算是正式过去了。可年虽过了,总还留着一些意犹未尽的内容在脑海中盘旋。


(相关资料图)

先是接到小朋友的微信,初六要来我家拜年。我纳闷她回老家前不是说过初十上班,初九回沪吗?赶紧回信问是不是打错日子了?3秒不到便接到回复:没错!生无可恋。

“生无可恋”出自“90后”之口,我是不当真的,一惊一乍是他们的惯常,一定在老家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果然,碰头后小朋友便大吐苦水:父母催婚也就罢了,但每走一家亲戚,耳朵里灌的都是相同的问题:多大了?该成家了,谁谁的闺女已生大胖小子了,再一个话题就是问收入。这些提问对年轻人来说是私密的,无法展开,想转移个话题,可绕来绕去又绕回来了。小朋友总结说:“走亲戚走到觉得恐怖,还有啥意思?”

想不到的是我家阿姨居然也觉得走亲戚没劲。阿姨3年没回老家,连她爸八十大寿也没回去,去年底,媳妇生了个虎宝宝,所以今年全家带孙儿回家过年的意义非同寻常。阿姨早早就做起了准备,还一一向她服务的老人请假,说过了正月十五才能回来。

哪料初八那天,阿姨微信通知我,她回上海了,可以上门服务了。我纳闷,阿姨口口声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那种迫切让人动容,怎么提早回来了呢?

阿姨说她这次回老家,还有个“还情”的任务。虎宝宝出生,喜讯当即通传到老家,凡是亲戚大多发来贺礼,她回老家自然要抱着孩子去回礼,为此还专门请了农村厨师上门烧了几桌。可他们的回礼并未让亲戚满意,什么菜不够丰盛,酒不够高级,烟不够档次,不像上海回来的。阿姨生气归生气,但不便拉开脸皮。走亲戚走出了郁闷,还是早点逃离吧。

我始终坚信联络亲人间感情的纽带就在于来来去去的走亲戚中。小时候我盼望过年到亲戚家去拿压岁钱,我甚至记得外婆家的客堂间里每逢过年就摆出两只蒲团,我爸踏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丈人丈母下跪叩头行大礼,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跟着嘻嘻哈哈地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叩头,然后进账压岁钱。

突然想起我也有好多年没走过亲戚了,最后一次大约在六七年前带着九旬老妈去小舅家吃年夜饭。那时他家的老房还没动迁,楼梯又窄又陡,小舅在前面拉着老妈的手,我在后面托着老妈的屁股,一路保护着上楼。可住房虽旧,过年的仪式感却一点也不少,舅妈点上香,拿出平时不舍得用的具有年代感的碗盏待客。老妈居中而坐,乐享每个人对她的照顾。

怎么说淡就淡了?或许原因在于如今已是多元化的社会。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亲情交往、人情交往的形式在发生变化,微信、视频、电话让拜年祝福愈发便捷,取代了走亲戚的期待。小朋友不是抱怨长辈们不顾及她的隐私嘛,有啥不理解的,从古至今,长辈是家族中最有发言权的,他们对小辈的关心不外乎生活、工作,只是他们中有人观念还没改变,对年轻人仍在不得要领地说教。

有人说,当代年轻人将会成为走亲戚的终结者。怎么可能呢?中国是一个重亲情的社会,融入在血液中的亲缘不会改变,只是形式会不断变化。当年曾读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其中写到他出国时奶妈给他包了一包土,嘱他水土不服时在饭菜里放一些……在我看来,泥土就是乡土的魅力,就会让游子安心,走亲戚还会延续,无论城乡。(章慧敏)

标签: 回家过年 绕来绕去 小时候我 意犹未尽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