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周施强
6月17日,由浙江省援青指挥部、海西州委组织部主办的浙江—海西“数字浙江、智能亚运”培训交流营活动圆满结束,为期一周的时间里,近百名海西干部深入浙江各地,身临其境找寻发展密码。
海西,全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素有“祖国聚宝盆”美誉。2010年,党中央启动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确定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之后,海西与浙江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13年来,海西巧借“东”风乘势飞,充分挖掘和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青海明珠”愈发璀璨。
(资料图片)
向“数”发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翻开海西干部随身携带的教学日程表,走访点位、学习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数字经济成为海西此行关键词。近年来,海西以建设“数字海西”为目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3月,青海雨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及海西州大数据产业园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据悉,该项目是青海省重大项目之一,估算总投资9.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园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海西州积极服务和融入“东数西算”新格局打好基础。
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地,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向东取经,海西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数字乡村平台,村干部只需“指尖一点”,就可以完成信息收集上报;村民也有了“新帮手”,手机便能办理大小事务,实现了从数字治理、数字应用、平安乡村到美丽乡村的全面升级。
放眼整个海西,从成立数字经济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到编制印发《海西州“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海西州数字经济与信息安全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数字经济正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朵朵浪花。
追“光”而行,探索光热发电新动能
德令哈,是海西州州府所在地,曾是海子诗中“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如今已成为戈壁滩上一座耀眼的“光热之都”。从“荒凉的城”到“光热之都”,背后是相隔数千公里的双向奔赴。
德令哈具有先天的自然资源禀赋,这里年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达到每平方米6618.3—7356.9兆焦之间,新能源项目建设可利用土地近4.2万平方公里。
如何将“耀眼的光照”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财富、社会价值?
海西将目光聚焦在拥有完整光热发电产业链的浙江,一方面理清产业发展脉络,依托资源,高效复合熔盐、储热新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另一方面全力做好服务企业“店小二”,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10兆瓦和50兆瓦塔式光热电站落地生根。
“我们企业50兆瓦塔式光热电站,可实现连续24小时发电,年发电1.46亿度,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气体11.9万吨。”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樊玉华介绍。
但这并不是海西光热发电的全貌。近年来,海西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布局格尔木乌图美仁、德令哈西出口、都兰诺木洪、大柴旦锡铁山等8个新能源园区,截至2022年底,建成16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领跑全国。
未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海西州将做深、做细、做优全州清洁能源产业。海西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李家成介绍,目前,国家第一批大基地、青豫直流二期电源450万千瓦项目继续推进中,以长时储能、多能互补为支撑点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正在海西形成。
因“文”而兴,激发文化发展新活力
活动期间,海西干部来到杭州奥体中心莲花碗,探访杭州亚运会马术赛场桐庐马术中心,提前感受亚运氛围、深度体验场馆建设和了解亚运筹办工作。
今年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为浙江和海西人民感情相连、民心相通、文化相融提供了绝佳契机。为此,浙江省援青指挥部联合海西筹划了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系列活动,主要包括“神奇柴达木”浙江文宣进海西、“走进亚运会”系列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
海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詹茂伟表示,交流年系列活动将有效助力创新“三交”形式、丰富“三交”内容,推动两地文化交互共融,将彼此的心拉得更近。
海西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城表示,举办本次培训交流营活动为广大干部搭建“学理念、转思路、拓新径、长才干”的“实景课堂”,切实打通浙江经验指导海西实践的转化通道,为海西产业“四地”建设、实施“六大行动”助力赋能。
4月13日,“一江清水向东流”海西民族歌舞团在浙巡演;5月30日,“神奇柴达木”浙江文宣进海西活动采风交流座谈会举行……一项项活动如一个缩影,成为两地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动注脚,映照出两地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局。
东方风来满目新,华章再续向未来。“相约亚运会”诗歌、绘画、征文主题比赛活动,“柴达木之夏”千团万人游海西活动等一系列即将举办的交流活动,将多方位展示浙江省和海西州建设发展成就,讲好浙江故事、海西故事、亚运故事,深化两地文化、艺术、旅游等交流合作,为共同富裕赋能“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