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由于现在是暑假,所以我终于可以愉快地更新了。所以...让我们开始这个系列的第四篇。
“The special weapon in the Korean arsenal is the Black Eagle. Effectively, this aircraft is a stronger Harrier, offering increased ability to both take and dish out damage. - Red Alert 2 manual(src)”
【资料图】
["韩国军火库中的特殊武器是黑鹰。实际上,这架飞机是一种更强大的鹞式飞机,具有更强的承受和消除伤害的能力。 - 红色警戒2手册"
(PS:这是机翻。) ]
众所周知,在战机的世界里有一种不走寻常路的气动布局——前掠翼。
而在红警2的世界里,那个来自大韩民国的特色单位——黑鹰战机,则是前掠翼战机的最好体现。
在开始说原型前,先说说“黑鹰”吧。这也是一款在面积“十分有限”的机场上起降的飞机。(命令与征服的wiki的原文是:The Airforce Command Headquarterswas an Allied facility during the Third World War and the Psychic Dominator Disaster that provided three main roles. Firstly, it maintained a radar and secondly, it relayed communications to, and provided a base of operations for Allied VTOL aircraft. It also rendered the Helipad obsolete as the Airforce Command Headquarters became the primary source of aircraft production.挑明了说是为垂直起降战机服务的...)它作为韩国的特色单位,也比盟军各国通用的入侵者战机更贵更强,不过考虑到空军在红警2中极大概率没法成为主力进攻[“你是不是忘了苏维埃的基洛夫飞艇...”],加上扰矿等任务可以交给其他单位...所以还是把这个特色单位交给别人吧...
游戏数据
价格:1200;
生命:200
装甲:轻甲;
视野:8;
速度:14;
建造条件:空指部(韩国)
老兵级强化:生命强化,伤害强化,视野强化,速度上升;
精英级强化:生命强化,伤害强化,攻击间隔降低;
主武器[Maverick2(=入侵者战机*2)]伤害:200;攻击间隔:10;射程:6(地面);对匍匐步兵伤害:50%;杀伤半径:;最远处伤害比例:100%;伤害对装甲:100%,100%,100%,100%,100%,100%,100%,100%,75%,100%,100%;
精英主武器[Maverick2E]伤害:400;攻击间隔:10;射程:9(地面);对匍匐步兵伤害比例:50%;攻击范围:;最远处伤害比例:100%;伤害对装甲:100%,100%,100%,100%,100%,100%,100%,100%,75%,100%,100% ;
现在,是现实原型时间!
我在不同的网站找到了不同的说法,就像下面这两张图的情况。
不过,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都讲一遍的。所以,我们还是讲原定的苏-47“金雕”。
这就不得不说说前掠翼,前掠翼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前掠翼的许用迎角大,可增大飞机的转弯角速度;阻力小;不会出现翼尖气流分离现象,故可增大升力,从而显著提高飞机的升阻比;另外还可改善布局,减小迎面对雷达波的反射面积(当然,这一条是在后来的雷达时代发现的)。
前掠翼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二战。1944年,德三的容克公司完成了Ju-287轰炸机的组装,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前掠翼重型轰炸机。
之后,就到了人类航空技术高速发展的冷战。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高强度复合材料的出现使前掠翼在飞行器上的应用有了技术基础。率先出场的便是X-29。。1977 年,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空军飞行动力学实验室(现莱特实验室)开始联合研制一种前掠翼试验机,并将其命名为 X-29A。由复合材料制成的 X-29A 前掠翼能够在飞行中克服扭曲变形,其强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81 年,格鲁门飞机公司被选中建造两架 X-29A。第一架 X-29A 于 1984 年 12 月 14 日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首飞成功。不过...美国专家始终没有办法解决的前掠翼所产生的高度不稳定空气功力学问题,因此最终只能停止X/29A的研发。
[提一嘴,美国在研制F-16的过程中,也曾研制了一架带前掠翼的原型机SFW/F-16,在机翼后掠角为-20°~-25°的条件下,按计算,飞机的转弯角速度可提高14%,飞机的活动半径可增大34%,起飞着陆距离可缩短35%~50%。但是,由于前掠翼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结构发散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敢贸然采用这一诱人但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技术。]
再往后...就是今天的主角——苏-47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俘获了德国的前掠翼轰炸机Ju 287和大量资料及有关专家(话说德三一直都在给别人做嫁衣...),对前掠翼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前掠翼提供了低波阻,减少了弯矩,而且和常规机翼比起来,它延迟了失速时间。然而,前掠翼会产生很大的扭力,如果机翼是用常规材料制成,很可能被撕裂...然后...就可以展示下苏联优秀的弹射座椅了(bushi)。这直接导致前掠翼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大的进步。进入80年代,俄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些专家,采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对前掠翼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研发的复合材料才使前掠翼布局成为可能,从而为从80年代末着手研制的苏-47采用前掠翼技术打下了基础。
苏-47最早被称为S-32,"S”编号是苏霍伊公司在研制战斗机时使用的工程研发编号,"S”表示前掠翼,不久改称为S-37(但是与苏-37没有关系!)。苏-47则是定型后的编号,对应英文编号"Su-47”。工程编号后的数字和正式编号没有任何关系。
得益于前掠翼的特性,苏-47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机动能力和超机动能力,由于机上将装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操纵系统和火控系统,故飞机可完成0速的机动动作,也可在保持航迹不变的情况下,完成0半径的转弯(定点转弯)和完成0半径的筋斗(定点筋斗),因此在空战中飞机头部可以随时指向敌机,并实施攻击。)[是啊,《现代战舰》里苏-47的机动性比大部分三级截击机的还要好,两个字——舒适]
由于飞机的升阻比大,故飞机的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都较大,加上飞机能不加力超音速巡航,它可迅速到达作战空域。
苏-47机身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全机主要由钛铝合金建造,13%为复合材料。机鼻雷达罩在前部稍微变平,底边为水平,为的是将它的反尾旋性能最优化。机翼面板的90%由复合材料制成。前掠翼的纵横比很高,这使它在长距离任务中有很高的性能。翼前缘延伸面与机翼平滑地接合,机翼前缘有可弯曲的板条,机翼后缘为襟翼和副翼 。机头为雷达舱,在带空速杆的卵圆形雷达罩内是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后面是光学雷达、驾驶舱。驾驶舱采用单座座舱,风挡和座舱盖与苏-27相同,由无格框的固定前部(气泡型)和可打开的舱盖构成,弹射座椅向后倾斜30°安装。驾驶舱下部为前起落架舱,采用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双轮前起落架向前收入驾驶舱。前起落架舱门为单块设计。单轮主起落架装于机身上,收入时轮胎转一角度向前收入发动机进气道之下。起落架主轮距4米,前后轮距8米。
机身中段与延伸的机翼边条相融合,机翼翼根有向前延伸的边条,装有前平尾和前掠翼。机身中段内为燃油舱、设备舱和发动机进气道,其下是主起落架舱。机翼边条下为扇形不可调节的侧向进气道,S形进气道侧面靠近机翼前缘处装有鸭翼。双垂尾略向外倾斜,机身中部有两个大的辅助进气门,并且采用雷达吸波涂料对飞机进行了隐身处理。
气动布局和结构为串置三翼面布局,机翼为前掠翼,采用了融合体技术,并使用了吸雷达波涂层和90%的复合材料。机翼前缘后掠角为-20°,有全展长襟翼,后缘前掠37°,内侧为普通襟翼,外侧为副翼,翼尖为弧型。全动近距耦合鸭翼,前缘后掠50°,后缘后掠-16°,可同步或差动偏转。外翼后缘有副翼和襟翼(襟副翼),前缘可下偏。机翼翼根向后延伸到尾部形成水平安定面,前缘后掠角70°,双垂尾向外倾斜约6°,前缘后掠45°,有内置方向舵。梯形全动平尾的前缘后掠角75°,平尾翼展8米。全动前置平尾亦为梯形,其前缘后掠角约50° ,翼展约米。双立尾的形状与Su-27的相似,但向外的安装偏角不大,并具有方向舵。
机身后段为两个极其相似的发动机短舱、机翼承力梁、垂尾和平尾的承力件,机身最末端为两个设备整流罩,内有后视雷达。
苏-47的机翼翼根边条和机身边条,能降低阻力和减少雷达反射信号,改善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在亚音速和大攻角时有很好的气动性能,可增加飞机的航程和高空机动性,并能充分利用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使用的弯曲的进气道、保形外挂架、前掠机翼等设计措施,使得飞机对雷达的反射面很小,约~3平方米左右。机长米(不含空速管),最大起飞重量在35吨左右。
苏-47将装两台由留里卡“土星”设计局研制的推力矢量可控制的AL-41F带加力的涡扇发动机,推力为20吨级,保证飞机具有良好的加速性能、操纵性能和不加力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苏-47在设计上十分重视“隐身”能力,在飞机外形设计上大量采用包容、蔽挡、散射和冷却技术。如对雷达波反射信号强的进气道、发动机压气机和外挂武器,全采用了包容、蔽挡;对辐射红外信号强的发动机尾喷口等,则除用飞机结构对其蔽挡外,还用冷气流进行冷却并把尾气流吹散。再加上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吸波材料,飞机的雷达反射信号和红外信号非常小,另外飞机上还装有各种主动和被动干扰技术和欺骗技术,因此,可以达到敌机无法发现的程度。
第一架原型机的动力装置为两台带加力燃烧室的D-30F6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千牛,加力推力千牛;第二架苏-47飞机使用两台AL-37FU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千牛,带有推力矢量控制及全权数字发动机控制系统。首飞的S-37其设计重点突出在大迎角下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以及飞机的低可探测性,采用苏-35/37的4余度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第一架原型机上尚未装火控系统,不过,可挂载的武器包括空对空导弹:R-77、R-77PD、R-73、K-74;空地导弹:X-29T、X-29L、X-59M、X-31P、X-31A等,当然还有多种引导和非引导对地攻击武器,。各种导弹武器均挂在机身下的保形挂架上,必要时也可挂于翼下 。此外,苏-47安装有一门Gsh-30-1 30毫米机炮(苏联航空专用歼星炮,备弹150发30毫米航炮)。
只可惜,源自于前苏联多用途战术战斗机计划(MFI)的苏-47,随着2010年1月T-50的试飞而落幕——苏-47将不在俄罗斯空军服役。看看如今还在俄乌战场上拼杀的后辈苏-57,也许,苏-47的结局也算幸运吧。从1997年9月25日代号S-37的前掠翼试验机首飞开始算起,经历了如此多风风雨雨的它...也被铭记在了——历史之中。
参考
/wiki/Black_Eagle
/%E9%BB%91%E9%B9%B0%E6%88%98%E5%A7%AC
/item/X-29A?fromModule=lemma_inlink